2020-06-12

《零極限之富在工作》-回歸本來自由

Photo by 博客來

對於想接觸靈性卻又覺得太困難的初心者,「荷歐波諾波諾回歸自性法」是方便的入門法,不需任何基礎,也能低調的在生活中隨時操作。

〈零極限〉主題的書非常多本,在台灣都是由圓神旗下的方智出版社發行,多讀兩三本之後就會發現它的核心精神和實行方式容易,即使不需理解整個架構的知識也沒關係,書籍內容重複性很高。

最好讀的首推 KR 女士所著《零極限的美好生活》,這是我第一本接觸到零極限與荷歐波諾波諾的書,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也是荷歐波諾波諾的實踐者,針對這個主題也有不少訪談。

《零極限之富在工作》的性質,比較貼近問答集與實作手冊,偏重商業職場取向,想把零極限運用到工作中的話,是很好的選擇。


讀靈性主題的書籍,就像受持佛經一樣,用腦袋理解文字意義會覺得不可思議,更嚴重會招致神經病、怪力亂神、胡說八道一類的評價,唯有想讀又能夠讀下去,想嘗試實踐的人,才是靈性書籍真正的受眾。

如果自認內心堅毅、邏輯理性至上,凡事眼見為憑才屬真實,不認同所有怪力亂神的神祕學,那很好,擁有自己人生堅定方向的人,不想花時間研究靈性療癒的領域,這本也就不是適合的讀物。

人選書,書同樣選人,彼此頻率相應的對象,讀者和讀物才能一起發揮影響力。




Photo by Unsplash

名字很可愛但很長的「荷歐波諾波諾」跟「零極限」是什麼?

荷歐波諾波諾(Ho'oponopono)源於夏威夷,語意是「使之正確」,在夏威夷原住民社會中,是集結眾人討論家族或社群問題的手段,用以排解人際糾紛,讓事情步上正確軌道,而人心回到平和,是夏威夷的傳統文化。

然而從這個概念中延伸出來的「荷歐波諾波諾回歸自性法(Self-Dentity through Ho'oponopono)」,在相當程度上已經脫離原本的文化語境,以新概念的樣貌被更廣泛傳遞到全球,通常指的是透過「四句話」或其他工具來「清理」自己,達到「零極限」的完美狀態。

四句話是什麼?
→ 對不起。請原諒我。謝謝你。我愛你。

「清理」又是什麼?
→ 清除我們潛意識中的資訊,變成接近「零」(空)的狀態,也就是達到「零極限」。

「零的狀態」又是什麼?
→ 指「宇宙發生大霹靂之前的最初狀態」。由於它還沒有任何物質,因此也沒有任何不完全的事。換言之,處於一切完美的狀態,就是「零」的狀態。

我完全理解這樣的解釋簡直像什麼都沒有說。畢竟我也花了十年,才從頭腦上對文字的糾結,轉移到內在層次似懂非懂的感受。

身為麻瓜,儘管對靈性與神祕學有滿滿興趣,在感應方面沒什慧根,就是個踏踏實實的地球人,但麻瓜如我也隱約有過幾次「靈感」瞬間,那是一種突然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事的直覺,不是透過頭腦理性分析利弊得到的答案,而是內在燃起的直接行動力。



Photo by Unsplash


人性中的內在自我提問
  1. 我是什麼?
  2. 我的人生目的為何?
  3. 我在心靈上、精神上、身體上、金錢上、物質上的煩惱與痛苦,為何產生?
  4. 這些煩惱和痛苦要如何解決?怎麼樣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?換句話說,心靈、精神、身體、金錢、物質方面如何才能達到自由、解放的狀態?

你曾經想過這些問題嗎?
荷歐波諾波諾可以給你免費完整解答!(完全是直銷或邪教要召募會員的台詞)

靈性學習很考驗人心的一點是,它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,更不可能立即見效,你永遠只能聽到虛無縹緲的「回到自己」。

如果回到自己可以這麼簡單,用說的就能辦到,我們內心不會有這些困惑。

所有工具,無論宗教、信仰、讀經、冥想、加入紫衣團體、荷歐波諾波諾,都只是工具,是用來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方法,仰賴工具本身會直接幫我們解決問題是不可能的;更何況,有時候當事人並不是真的想要解決問題,只是情感上的宣洩。

荷歐波諾波諾對於煩惱的觀點很簡單:問題只是潛意識記憶的重播,而我們的潛意識記憶,從宇宙大霹靂開始累積至今,訊息亮非常龐大。

消除潛意識記憶的資訊,就是清理的目的;把記憶清除,當下痛苦的體驗也都會放下。

一個瘋狂過敏的人,明明把家中維持得很乾淨卻還是不停打噴嚏,最後把藏在電視機後的灰塵掃乾淨,不藥而癒。

潛意識的資訊,如同那些存在卻沒有被發現的灰塵一樣。

其實問題從來不是「問題」,他們只是重播的記憶所造成的結果,是來協助你面對自己的功課、幫助你成長的。所有的問題幾乎都來自同一個原因--恐懼,而其解答就是「愛」。 
你因為害怕失去現在擁有的一切,如金錢、感情或工作職位等,所以一直緊緊把它們握在手裡,而這些恐懼其實只是重播的記憶正支配著你的意識。修‧藍博士說,每個人都是完美的,你唯一要做的,就是清理重播的記憶,並讓靈感及神性流入自己的內在。 

佛法中有一項觀念「煩惱即菩提」,基督宗教也有類似的概念「試煉是上帝的恩典」。讓人心痛苦的問題,幫助我們看清內在的恐懼,因為潛意識的記憶中包含了失去、恐懼的體驗,只要把這些重播的記憶消除,就能看到原本完美的神性。

對一個單身渴望戀愛的人來說,透過清理,他可能會靈光乍現:「我應該趁現在單身的狀態先充實好自己,從每週運動三次開始。」、「上次認識的新朋友很聊得來,不如週末約對方去走走。」

這個靈感就是當下他能做出最好的行動,這樣做了他會感到開心快樂滿足,僅此而已,不代表他去運動會遇到靈魂伴侶、約對方去走走就會走在一起。

靈感是順應內心的行為,做起來不刻意不彆扭,一切自然而然,並且不抱期待。


Photo by Unsplash


為一切生命中所發生的事負責

荷歐波諾波諾最玄的故事發生在修‧藍博士的身上,他透過清理潛意識中患者的資訊,治癒了整間醫院的精神病患。

第一次讀到這故事的時候,我內心吶喊著什麼東西!太扯了!!該得諾貝爾獎了!!!

後來慢慢體悟到,荷歐波諾波諾是很融通佛法的思想,修‧藍博士的發心,有地藏王菩薩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」之感,也很像釋迦牟尼佛在《金剛經》中開釋的空:

佛告須菩提。善男子。善女人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。當生如是心。我應滅度一切眾生。滅度一切眾生已。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。何以故。須菩提。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。即非菩薩。

修‧藍博士清理「我看到這些精神病患」的記憶,這些精神病患出現在我的生命中,與我有關,所以我為自己身在這間醫院中負起責任。沒有別人的責任,只有我,雖然我清理了這些病患,但不是因我的清理而使他們痊癒,是這些患者原本已具備健康愉快的完美自性。

我不為抱持著讓病患痊癒的想法清理,而是為了清除潛意識的記憶而清理。

這是非常菩薩道的智慧,內心思想具有振動頻率,碰上自己不喜歡的人、討厭的事,都是自己散發的頻率與這個宇宙互動的結果;所以碰上討厭的人,是我的責任;碰上鳥事,是我的責任。是我當下的狀態吸引這樣的人與事來到我身邊,重現了潛意識的記憶。

不過「為一切負責」背後有三個重點:

其一,對於事情的發生我們要負責、要清理,但不要陷入「都是我的錯」的自責 
這只是記憶的重播,不是你的錯誤,跟電視節目中間會穿插廣告一樣,是一個資訊在現實生活中的重現。  
其二,如果這件事情會傷害甚至危及生命,一定要保護自己 
遇到暴力不法事件一定要逃離現場並且報警,生病了、受傷了還是要去看醫生,荷歐波諾波諾可以作為療癒內心的工具,但不能為肉體擋住槍械子彈的爆擊,也不能包紮傷口。
其三,清理之外,必須起身「行動」 
現實生活中該做的事情不能忽略,依然要好好的吃飯、睡覺、求學、工作,生活是一切靈性修行的基本。
伊斯蘭教中有句諺語「信任阿拉,但先繫好你的駱駝」,現世生活即是可以供養我們吃食住所與財富的駱駝,照顧好自己是比求取靈性開悟更優先重要的。

即使有了荷歐波諾波諾,我還是會忍不住對人抱怨生活中的事(顯然內在修為有待進步),最終還是希望自己盡量不要隨意抱怨,用更有智慧的方式轉化情緒,避免散發負面能量給別人承擔,丟情緒垃圾形同於把自己身上沾染的髒汙倒給其他人。

碰上相處不合拍的人,可以減少接觸,或是運用鏡子練習訓練自己放下成見,不跟隨著對方的情緒兜兜轉轉;面對極討厭的人,讓自己最舒服的方法是既不去討厭也不勉強自己喜歡他,單純的看著這個人,不生一絲念頭,他的喜怒哀樂對我都無所謂;遇上麻煩事,試著安撫放下煩躁的心情,再來思考解決之道。

把心放空,學習放下對人與事物的期待,去專注在當下可以做的行動。

腦袋能處理事情,但放下問題只有心念辦得到。

達到這等境界很難,也許需要花上一輩子依然做不到。不過我的人生目標是希望活得快樂自在,既然知道心放下了就無罣礙,那花長一點的人生去練習也沒什麼損失,了不起就是什麼都沒得到,而不曾得到過的東西,也不算失去,是單純的沒有而已。

利用荷歐波諾波諾做生意的最大特徵就是「不期待成功」。這句話聽起來或許有些矛盾,但零極限的方法就是使我們恢復零的狀態,亦即回到原來自我的方法。本來的自我是億萬富翁的人,他就能成為億萬富翁;本來的自我對鋼琴調音感到滿足,他就可以成為調音師。 
莎士比亞說:「自己應該正直。」耶穌基督說:「請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。」蘇格拉底說:「認識你自己。」荷歐波諾波諾說的也是相同的道理,它之所以不追求成功,是因為它認為人原本就是成功的,也就是呈完美狀態,荷歐波諾波諾正是讓人恢復成功而完美的「本來自我」的方法。

感受到荷歐波諾波諾的力量,很重要一點是來自於持誦《金剛經》與靜坐的基礎經驗;即使修得不深,但那一點點火光,足以點亮內在感悟上的連結。

我依然有煩惱、情緒,擁有屬於人性的妄念,但心態可以安定許多,甚至偶有時刻,能成為帶給別人安定的力量。


Photo by Unsplash


四句話融通自在心

所謂自由,是不執著於任何事情,放掉一切欲望,也可說是開悟(零)的狀態。更進一步說,人生不單是為了未來「能夠自由」,而是為了「從過去以來就能自由」而生存。

我們為什麼會感受到情緒?對某個人感到厭惡?對某件事感到痛苦?

是心不自在的緣故,心裡有了厭惡、痛苦、嫉妒、憤怒、悲傷……種種念頭。

沒有人可以讓我們生氣或難過,所有反應是因為我們感知到外在,同意了外在的境況,允許自己的內在製造出各種「不快樂」的情緒感。當我們放下情緒,一切無念無想的時候,眼前的事實就是事實本身,而不是「讓人憤怒或悲傷的事」。

「四句話」是一個方便法,協助我們將注意力從情緒引流,不要深陷虛幻的感覺,等平息下來,再好好梳理如何與人溝通,說不定平息後,我們也已經安撫好自己,還納悶自己剛才為什麼這麼生氣。

仰賴四句話作為通往世間解答的道路,很不科學,卻成就一個圓滿概念:見山是山,見山不是山,最後見山還是山。

最有趣的地方在於,當我們學會以非邏輯破邏輯時,也順便破了許多對世界既定的認知,不再囿於普世看法,從凡事困於心變成事事自在心,平靜與快樂,就從發心開始。


喜歡《零極限之富在工作》可透過此博客來推薦連結購買,〈Practice‧N 閱讀練習誌〉的回饋金收益,全額投入公益捐款,請見頁首「Practice‧N-博客來策略聯盟公益計畫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