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-05-01

《出走,朝聖的最初》-有影必有光

 

博客來:出走,朝聖的最初

2019 年 5 月,阿光踏上 Camino de Santiago 朝聖之路;我也在同樣的時間點,展開我的 Camino,期間曾和阿光相遇兩次,儘管都是台灣人,但當時的相遇不問身份、不問來歷、不留痕跡,直到今年看見這本書發行的訊息,封面上正好有張本人的照片,才發現當年遇見的就是他。

重新翻閱朝聖日記本,我曾寫下「台中之友勇志」,萍水相逢到只知名字讀音不知字該怎麼寫,看到這本書之後才終於把人家名字寫對,而且才知道他有個暱稱叫「阿光」,然後我家爸爸還是他寶島聯播網的聽眾。

世界之大,大到三年來我在台灣島上沒遇過其他朝聖者;世界之小,小到我朝聖時偶遇的道友,竟然因為這本書再次相遇。

第一次碰到湧志哥是在一個 Oasis 的小小休息站,他身上穿著一件 Taichung 的運動衫,簡單的打過招呼、交換零食結緣,然後又各自上路。

第二次遇見則是在 Santiago,我因為走 Muxia 之路淋了一場暴雨手機報銷,改變了最後要從 Muxia 走到 Finisterra 的計畫,先搭車回 Santiago 買手機,然後再搭巴士前往 Finisterra 玩一天,當天正好是夏至,湧志哥邀請我和他一起去 Finisterra 的聖山上做夏至儀式,我不假思索的一口答應了。儀式結束後,又是一次道別,此後再無音訊,我仍好好留著夏至儀式時配戴的橡樹手環,紀念曾遠渡海外走到世界盡頭的旅程。





若是我的手機沒有淋雨壞掉,不會參與到 Finisterra 的夏至儀式;若是湧志哥沒有出版此書,我沒想到會在他人書裡讀到自己的足跡;一切因緣種種,得以與湧志哥第三次見面,別後重逢,格外喜悅。這一串難以名狀的巧合,要說是龍族召喚、上帝召喚、靈魂召喚,我都認同。

即使我們已走完 Camino,聖雅各也在繼續為我們展現神蹟。


湧志哥的書讀來熟悉,連照片看著也彷彿自己所拍到的,畢竟我們在相同的時間走過相同風景。

4/30 舉辦在紀州庵的新書分享會,主題是〈光與影的朝聖之路〉,這是我初次聽湧志哥的演講,有許多書中未收錄的故事,還有很多朝聖過就會懂的心得。

每個人的朝聖之路都是獨一無二的,沒有標準朝聖「該」有的模樣。誰說朝聖就得仿古?一定要衣衫襤褸的苦行,不可寄行李、不可住舒服的旅店,一定要洗滌心靈,一定要英文好(有幫助但真的不是必要),一定要有所收穫,一定要改變人生,一定要留下什麼,一定要有所心得,一定要去別人介紹的名勝景點,一定要吃當地名產,一定要療癒自己,一定要帶著故事,一定要成長,一定要這樣這樣、那樣那樣。

人活著,其實沒有那麼多的一定要,甚至去走朝聖之路也沒有什麼一定要的理由,只有捫心自問要或不要;因為別人去了而跟著去也是一種選擇,但那與自己決定出發的心情定是截然不同。

朝聖者踏上這條路的理由千百萬種,那些故事未必得是辛酸血淚。有些人因人生瓶頸想洗滌自己、有些人想認識更多外國朋友、有些人想壯遊。我還年輕,想出發的理由非常單純,為了圓年少時代一直期待的的夢想,如此而已;也因為年輕,人生經歷尚淺,我吃過的苦在其他前輩眼裡都算輕鬆,但再淺的人生也有自己必須面對的心魔與幽暗,當說出口還引來嘲笑、鄙視、責備,尤其我又是天生比較纖細敏感的人,為了誠實保留這些內心細膩的反思,那些需要深層自我面對的故事,後來我只寫在自己的日記中、或者行走的時刻與自己靜靜對話。

的確,有些事情適合自己獨嘗,每個人有自己的路,即使走的是同一條,心路歷程也絕對不同,不去比較,好好傾聽與包容,即使不走朝聖之路,也能夠學到。

湧志哥走完整趟路,一顆水泡都沒起過;我的水泡起得兇猛。所以,沒有任何一個朝聖者的經驗能夠普及到所有人,故事與經驗能夠被分享,卻無論如何不可能複製出另一個完全相同的版本。

有些人把 30 多天旅程的住宿點都規劃好,每天按著預訂走;我走到哪住到哪,除非路上朝聖者邀約一起訂房,不然我幾乎沒訂過住宿點,公立的、私立的、青年旅館、有浴缸的雙人房飯店,從免費的到一晚 40 歐我都住過,而且都住得很開心,我感謝自己不挑食的木舌與好睡體質,有晚餐能吃、有浴室能洗漱、有床能睡覺就滿足,住 5 歐元的大通鋪我感恩,住 40 歐的飯店我感恩而享受。

旅後三年,仍懷念那段天天走路的日子,我本熱愛走路,徒步走完 900 公里我充滿自信,感覺自己無所不能;然而回想整片天寬地闊,也深深感覺世界莊嚴盛大,而我如此渺小,便對宇宙以及這個世界的偉大感到敬重。自信無妨,要自信有度、保持謙遜。

聖雅各之路一路向西,太陽在我們身後照耀,朝聖者一個挨一個朝影子方向前行,有影必有光,如同我們的日常,有晴有雨,有合拍的朋友、有處不來的人,有善、就會有不善,要怎麼面對那些旅程中不愉快、不靈性的部分?逆增上緣,最是考驗。為什麼我們總用二元來看待呢?

我很感謝朝聖之路教會我「放下」的藝術,但這份放下並不是旅程後馬上學會,而是重返人世生活,又經歷了一點工作、人際、情感、家庭、社會種種洗禮後,融合在一起發酵而成。不知道如果當年沒朝聖,現在的我會不會懂,不過這些假想對此刻的我而言意義不大,我就是現在、在這裡、擁有過這些經驗與思考的我,重要的是我如何用現在這一切去創造未來的生活和體驗。

走朝聖之路就是人生的一小段經歷,有酸有甜、有苦有樂,當有期待它應該怎麼樣,就會有相應失望的風險。

我很認同阿光在分享會上所說的,不帶預設立場,就只是去體驗。體驗到好的,那很好;體驗到不喜歡的,噢~就這樣。

放下一切,一無所有的走,遇見誰都是緣分,能再見誰都很珍貴。

又到五月,2019 年出發的月份,此刻的我已與當時的我有了不同經歷與感悟,我仍在朝聖之路上,當心有所向,一心一意朝此前行,都是朝聖。

出發前讀別人的書,就只是別人的書;走過路過寫過,回頭再讀過,瞭然更深刻。

謝謝阿光的這本書,也謝謝曾經出發過,至今也還在朝聖的自己。


喜歡《出走,朝聖的最初可透過此博客來推薦連結購買,〈Practice‧N 閱讀練習誌〉的回饋金收益,全額投入公益捐款,請見頁首「Practice‧N-博客來策略聯盟公益計畫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