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-05-07

【修行週記】博學

 

Photo by 🇸🇮 Janko Ferlič on Unsplash

脫離考試多年,不囿於分數框架後,反而開始有感讀書的重要性,最近重新讀起經典之外,經前輩推薦也再添購了一些教科書,打算學習基礎邏輯,面對多年不曾接觸的數學符號們。

至於為什麼是邏輯?總之是前輩一席話,邏輯、口才、整合是很實用的能力,一個厲害的人才除了專業知識外,若能有這幾項軟實力加成,身居何處都能無往不利。自知能力不足,也知道不是一時半刻能成就的,可能得花上十年長路才培養得出來,而我不可能比今天更年輕、腦袋記憶力更好,現在開始是最好的選擇。

人各有志,既然想追求工作成就,該有的專業與手腕也不能偏廢,在工作中練心性也得有些善巧,領薪水是有義務把工作做得更好的。

始終為不善言辭所苦,長此以往也害怕和人起衝突,總是啞口無言不知該如何辯解,當個受害者默不作聲,還能討到他人幾分可憐,如此的確輕鬆;但細細拆解自己的心思,把口才不好當成藉口,逃避衝突,該爭取時不敢辯,該吵架時我沉默,不願和意見相左的人聊天,有時又仗自己個性耿直,出言沒有思考而傷害到他人,種種過失越反省越慚愧。

走上學習佛法的這條路,無非是為了認識自己,卻連面對自己的弱點與恐懼都不誠實,怎麼能自稱佛子?如今看到自己不夠好的地方,心服口服從頭老實學起。

為什麼口才不好不會講話乃至於不敢講話呢?無非是邏輯不夠清晰、反應不夠迅速、腦袋裡的知識不夠多,講不出好話、講出知見或態度不正確的話,最源頭是博學不足與觀點不對;或許是受社會風氣影響,過去認為巧言令色之人不可信,多言好辯更是個缺點,卻忽略了人際交往都是從聊天、交換言語思想開始的。

辯論、辯證其實是很好的能力,佛與弟子為人說法也是一種辯證,按照邏輯、次第一步步引導說服,而且經得起考驗。然而我被這個「辯」字的名相迷惑了,狡辯是辯,辯解是辯,辯證、辯論亦是辯,但層次不同啊!怎麼把自己困在了狡辯的層次中而排斥學習,沒有看到其他正面的「辯」呢?視野跟格局不夠大,學習得不夠,才容易沒看清產生了誤解。

舍利弗能夠被釋迦牟尼佛派去為人說法,正是因為智慧第一、辯才無礙,去年走訪高雄諦願寺時,看到舍利弗像覺得面善,還特地和祂結緣,想著若有天要傳道護法,當以舍利弗為榜樣學習,以智慧為人說法。有智慧,也還要有好口條,才是能說法者。

豁然開朗,對於培養辯證能力的心態就開闊起來,既然前輩推薦了好書,就從讀書開始;且深知自己遠遠不足,但凡所認識能稱為強者的前輩們,每個都博學又專業,深與廣兼具並且學習不倦,看過的書堆得比 101 還高,信手拈來各種經驗、故事、見解。

作為一個三十歲的毛頭小子,該讀的書的還很多,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、篤行,光是博學就有好長一段路得走。

不過真的非常幸運,身邊總是有許多貴人前輩提攜,無論是佛門、工作或人生經驗,往往都能出奇不易碰到大人物。何等福報,我不捨得也不能夠輕易浪費,我也要撐起能力成為別人的貴人。

想讓自己進步,從最害怕不願碰觸的弱點著手是最有效的,能夠跨越恐懼,即是逆增上緣。峰迴路轉,害怕數學的我,重新讀起了數學算式,無比心甘情願。

當認定修行是此生唯一目標,每天睜開雙眼起床,所有大大小小的選擇,都清楚自己心甘情願,包括面對工作中不喜歡的部分,在煩躁的情緒與抱怨過後,也低頭甘願好好做事。

決心皈依後,除了聽師父的佛學講堂,儘管沒有加入任何組織或道場,但在每日佛號、禮佛與思惟自省之中,能察覺到自己的改變,而且是讓自己越來越喜歡、越來越踏實的方向。

一個逃避慣犯開始能直視自己的心念、做曾經討厭的功課,我從中看見自己心中有勇敢、智慧與慈悲,我所夢想追求的三個特質,而我也還想繼續挖掘,看看內在的這三個禮物有多光亮。

宗教不見得能讓人變得更好,信仰會,信仰的願力是個人體驗,身在其中自然會有所感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