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-12-25

《最有生產力的一年》-改變需要長期耕耘

Photo by 博客來


史上最有生產力的人-克里斯・貝利(Chris Bailey),利用整整一年時間,實驗各種生產力研究,並且將實驗歷程一一記錄,有別於援引科學數據或論文的佐證方式,這本書是徹徹底底經驗法則的分享,告訴讀者「我這樣做效果如何」、「這方法我推薦、那個方法對我糟透了」,和我試圖挪用各種習慣與生產力書籍到日常生活中,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

不過貝利的實驗精神更強大,他放棄高薪的工作,只為實踐對提高生產力的熱愛,而且嚴守各種紀律,光是這份精神就很值得佩服;也因這本書是貝利個人生產力實驗的記錄,讀起來有種和他面對面聊天、分享經驗的味道。

書中很多訣竅是平常已掌握住並且有在實踐的,也有些可以嘗試的新想法,新的一年繼續努力,在提升生產力與好習慣的境界,追求再進一步。


Photo by Nathan Dumlao on Unsplash



生產力三元素


  1. 時間
  2. 精力
  3. 專注力

有別於「時間管理」的概念,貝利推薦我們不應該管理時間,而是要管理精力以及專注力,時間是不可控制也無法變動的定量,能夠在某段時間內,有品質的完成哪些有意義的事,才是生產力要追求的。

無論是提升生產力或調整生活習慣,最重要的大前提必須是「為什麼」,這個為什麼要明確與價值觀密切相關,才是足以持久推動的力量。有方向的完成什麼事,比悶著頭努力更重要。

我的為什麼很簡單,作為一個打卡工作的人類,一天花在通勤、工作的時間是無法壓縮的,甚至會需要加班延長工時,專屬自己的時光永遠不夠,因此想放大上班前下班後以及假日的休息與快樂,神智清明享受生活,盡量不被手機誘惑,將珍貴的時光在懶散又懊悔中度過。

精力,簡單解釋就是「身體健康」,有飽滿的體能與精神、正面情緒,活力滿滿的度過每一天;專注力則是心與腦的範疇,決定我們多容易分心、意志力有多堅韌。

精力與專注力是互為因果的存在,想提升生產力, 其強迫大腦專心,先把身心狀態照顧好,再來朝提升專注力的部分邁進。

Photo by Fabrizio Verrecchia on Unsplash



謹慎面對「我沒有空」

拖延是人類本能的天性,如果一件事理智上想做,卻始終沒有安排時間去完成,或是有時間也寧可做別的事,拖著不想著手,便要想想是真的「沒空」,或這件事不夠打動內心,造成動力不足。

自從意識到很多事情是「我不想做」而非「我沒有空」之後,再也不輕易設下「我沒空」的騙局,反而開始大方面對自己,承認有想要與不想要的,不再來者不拒,留時間休息與無所事事,也是一種行程啊!沒有非得與誰相約不可,忙著顧好自己的身心與生活,是很值得花時間的。

書中提到一個「維修日」的概念,我們可以把繁瑣的家事、採買集中在一天完成,一口氣完成很適合討厭每日處理瑣事的人。不過總有些事情是得天天進行,沒辦法一週集中一次處理的,就像我們會天天刷牙五分鐘,而不會等週末有空才一次刷牙三十分鐘;這些不能省下的基本需求,也可以當作每天維修保養的安息時光。

我不會犧牲的維修項目很簡單,準時用餐、大量喝水、細細刷牙、好好睡覺,無論工作多麼壓榨也要堅持的四件事,因為我將照顧好身體的需求視為責任感之一,面對健康,不存在「我沒有空」的理由,等有空的時候經常已來不及。

犧牲自己的人生為工作賣命,並不會有人感激,倒下了也只是被說草莓族一點壓力都撐不住,再換另一個人上陣而已。沒有什麼工作是誰專屬不可被取代的,這世界上真正不可取代的是好好活下去、會哭會笑的那個自己。

優先照顧好自己,才有力氣做別的事情,包含照顧身邊重要的人。

Photo by STIL on Unsplash



少,但是更好-以三為限

面對時間有限,而我們想做的事情太多,貝利提出了聚焦的概念,每天決定三件必做的事、每週也決定三件要完成的事。

三,是一個不會少到讓人別無選擇,又不會太過發散導致選擇困難的數字,用簡單的自訂三選項,來對治生活中三萬個念頭的誘惑,讓我們的心更不容易迷失。

身為一個貪心之人,想做的事很多,可是下班後的時間珍稀,因此在事務取捨與時間分配上,日日都在學習與反省,有時覺得荒蕪、有時又很滿意自己的進度。

這三個任務不需要是工作層次的選項,即使只是「繳 7 月手機費」、「晚上放空發呆」也可以,完成了就是生產力滿點的一天。以三為限是很好運用的一個方法,但我在取任務的方向與貝利所建議的「熱點」概念相似,熱點指的是我們會將時間投注在七大領域:頭腦、身體、情感、職涯、財務、人際關係、樂趣。

我則是結合熱點,並以自定義的大項區分:工作(職涯、財務)、運動(身體、樂趣)、閱讀(頭腦、財務、樂趣)、音樂(樂趣)、家庭(人際關係)、朋友(人際關係)、休息,然後每天選擇三項,這三項的細節再另外構思,有餘力可以做更多,於是一整週的實際脈絡會是:

一:工作、運動、休息
二:工作、閱讀、音樂
三:工作、音樂、閱讀
四:工作、運動、休息
五:工作、音樂、閱讀
六:朋友+運動、閱讀、音樂
日:家人+運動、閱讀、音樂、自己

若能畫成甘特圖,更容易看出每個項目的比重,再視情況調整下週安排。

這個方法很棒的地方在於,即使這週少了某件事沒做到,會知道自己把時間挪去花在什麼上面,少做A可是兼顧到B,累積小小的成就感,也能觀察自己的精力狀態。

例如在運動之後可能不想做任何事,只想拉筋放空,所以只有單純休息不做其他事,然後帶著今天有認真運動的心情睡覺去,把休息也規劃為行程的一部分。

有陣子每天都在休息跟生病,什麼事都不想做也不能做,毫無動力,就知道當時的狀態不對,需要好好調整。

寫日記或用任何形式來記錄生活的好處,是在以為一事無成的時候,透過回顧,能解除自己瞎忙的焦慮,同時掌握身心狀態,更好地享受生活。

Photo by Erik Nielsen on Unsplash



快沒有用,改變需要長期耕耘

《最有生產力的一年》介紹的工具和習慣非常豐富,實務面上難以全部做到,因此僅選了部分有實際應用經驗的章節來分享。

提升生產力的目的,不外乎是更有效率完成更多事,但效率不一定是快的同義詞。

主題雖以生產力為本,但有很多篇章經過細細拆解,都是在寫改善生活習慣,讓新習慣建立新的腦神經迴路,強化大腦前額葉皮質,使我們在面對拖延或誘惑時,不再被本能的邊緣系統帶走。

意志力可以使我們在燃起改變的鬥志時,連續三天慢跑十公里,但要能持續三十天、三個月、三年不間斷,需要的不只是意志力,還有聰明養成習慣的技巧。

改善生活需要的是相續,一天又一天長期耕耘,緩慢而持續的習慣之力,如同滴水穿石,只要抱持著信念,不斷的練習與覺察下去,成果來得慢一點也無妨。


喜歡《最有生產力的一年》可透過此博客來推薦連結購買,〈Practice‧N 閱讀練習誌〉的回饋金收益,全額投入公益捐款,請見頁首「Practice‧N-博客來策略聯盟公益計畫」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