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-07-16

《無用之用》-無用釀造的底蘊


Photo by 博客來

《無用之用》探索的是被評價為「無用」的一切,用新觀點來看待「實用至上」的社會態度。

對於學習純理論科學、純人文科學、純語言學出身(就是我)的人而言,能有這樣一本書來證明我們人生歷程中的有用,像是說不出口的辯駁得到平反一樣令人安慰。儘管知道一本書抵擋不了整個世界浪潮對無用知識的不重視;有幸遇見它並且閱讀,還是很開心的!

書中探討了純知識、理論層面的無用,包含人文科學、古典語言、文化、藝術、思考、大學教育的意義,擴及到愛、熱情、真理。

《無用之用》並不代表所有人都應放下物質生活,追求無用的事物,而是在尋求物質基本滿足之外,也要尋求讓靈魂會感到熱情的知識。



Photo by Unsplash

沒有任何事物無用,無用亦然


物質取向為主的世界氛圍,除了追求實用,還追求了「快速」。

省時、效率,是市場運行的依歸。慢,代表低生產力,不足取。

最理想是一個人能夠學會各種實用技能,抵上十個人的工作,達到年薪百千萬的成就,才是作為人有價值的展現。

世界上各大城市皆然。現代人普遍都是急迫的人,他沒有時間,他是需求的囚犯,他不懂居然有東西可以沒有用,他更徹底不明白,有用可以是一種沉重而無用的負擔。如果我們無法理解無用的實用性,以及實用的無用性,我們就無法理解藝術;而一個沒人懂藝術的國家,是一個只有奴隸和機器人的國家,是一個人人不幸、不大笑也不微笑的國家,一個沒有精神的國家;那裡沒有幽默,沒有笑,只有憤怒與恨。

隨著科技進展,當我們發現機器開始取代人工,AI 可以模擬人類的思維,甚至開始寫小說。那麼作為人,還有什麼用?人類會不會被自己所發明的東西取代,變成「無用」存在?如果迎來這樣的世界,人類還需要存在嗎?

無用,是人類文明初始最美的基石。生物基本需求被滿足後,人有餘暇開始研發製造器物,甚至發展出沒有實際用途的裝飾品,用來溝通的語言寫成了詩歌。文明的進程,如此緩慢綿長,人因無用的欲望而得以在精神層次展現創造。所有基礎感官的滿足,開始昇華為藝術的追求;所有對於吃飽穿暖無用的事,開始顯得有用。

然而,現代談到創造性,我們追求的不再是一生雕琢一部傑作,而是每個月都有更好的成品與 KPI;學習新技能,目標是「快速上手」、「三天速成」,學會之後立即變現;連學習個人興趣,最好也有賺取收入的價值,才稱得上是有用。

如果說賺錢被視為有用,無法帶來經濟價值的活動等於無用;那我總是花了許多時間在無用之事,讀(非工具)書、寫(不會賣錢的)字、玩(沒有帶來收入的)音樂,但正因為它們需要耗費大把時間用心投入,更顯得這些無用知識滋養內在的重要性。

時間,是人類從誕生那一刻起便不斷縮水的資產。我喜歡在前往死亡的路上,盡可能學習熱愛的事物,不論用途,單純享受快樂,像蘇格拉底:

當旁人為蘇格拉底準備毒芹汁時,他還在練習吹笛子,學習吹奏一首曲子。有人問他:「這對你有什麼幫助?」哲學家頭也沒抬的回答:「幫我在死前學會這首曲子。」

儘管我們知道,沒有任何文學或藝術創作仰賴特定目的,但我們就是無法這般理直氣壯地反駁。

當人類的意識進入寒冬,我們現今的生活逐漸結凍,正是人文知識和不受功利主義拘束的科學研究,正是這一切被判定為無用的奢侈,能夠一再為希望供應補給,把他們的無用性轉化為最有用的利器,對抗當代的野蠻,打造一座儲藏記憶的巨大糧倉,讓事件不再毫無道裡的遭到遺忘。

若是臨死前,還能保持神智清明、身體健康,說不定我也會這樣做,在肉體死去前,學一首曲子,餵養靈魂最後一餐盛宴。

沒有人付你錢,而你還願意拿生命去做的事情,就是來自靈魂的吶喊啊!


Photo by Unsplash

讀書之無用


人類所從事的一些活動,表面上完全無利可圖,除了娛樂和解決一道難題的滿足感之外不為其他,這些活動經常會出人意料地在某個領域顯得至關重要,並產生影響深遠的結果。對於詩和藝術是如此,對於科學和技術亦然。 
基於反對一切功利主義的成見,卡爾維諾還提醒我們,我們不是因為經典能夠用來做什麼而閱讀經典;我們閱讀經典,是因為閱讀經典是一種享受,因為穿越經典是一種旅行,因為我們迫不及待的渴望認識,渴望認識自己。

渴望認識自己,是人類之所以有靈的源頭。至於為什麼「閱讀」會幫助我們更認識自己呢?

在我身上,閱讀的意義是提供思考的媒介,因為閱讀而瞭解某個主題,進而生成看法,最後反芻出來的「個人觀點」,則是更瞭解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。

科技的快速進展,大幅改變了人類的生活,也帶來新型態的數位閱讀,紙本書變身為電子書、podcast 說書、youtube 影片、戲劇、電影。

能夠五分鐘聽完一本書的重點、兩小時欣賞完帶有聲光效果的電影改編,有現成的知識能夠取用,省時又有效率;相比之下,抱著一部磚頭書,耗費大半個月只能讀幾篇,吸收的速率完全趕不上資訊爆炸帶給人的焦慮,不符合經濟效益。

即使花時間,我仍然忠實支持著一字一句讀過原書。

讀書本身是品嘗食物,有時咬到堅硬難以咀嚼的纖維,也有幾頁會竄來撲鼻香甜的口感;聽人說書、看懶人包像喝果汁,擷取一部分原料,再摻入一些私人立場。營養師們總提倡吃原型食物,那我們是不是也能試著讀一些原型的書呢?他人寫的導讀與心得、說書,可以當作維他命,輔助自己閱讀時沒有觀察到的細節,但若能好好啃下一本主菜再搭配維他命,效果肯定是加成的。

當閱讀不是為了能做什麼,而是基於喜歡、開心,就是無用之用帶給我們的熱情吧!


Photo by Unsplash

愛的有用與無用


愛有用嗎?如果人類不需要愛,大家都像單細胞生物一樣自我生殖,省下談戀愛、交友的時間去工作,小孩不用給予愛和關心也能健康長大,那麼人類一生的工作成果一定大有可為。

可是相對的,沒有愛,我們還有什麼追尋?

不如說,愛最吸引人的地方,就是引人靠近卻又不可掌握的變動性。對獵物追逐的快感,勝過狩獵目標本身,所以才有情感中的出軌,也才有無盡無窮的學術研究主題,從分支中不斷的延伸再延伸。

的確,每當我們認定有什麼需要認識的真理、需要實踐的善行,我們總是去尋求另一個真理,嚮往下一個善行。因此,追尋和探索永無止境,絕不受任何真理的侷限,不受任何善行的制約。

對布魯諾來說,智慧的狩獵是一種純人性、純理性的行為。它與神蹟、奇聞、魔法、故弄玄虛、祈求神靈附體或輪迴轉世都沒有關聯;如果「狂熱者」的欲望是無法饜足的,那只是由於有限的存在和無限的知識之間是不可共量的。

不過,正是這種努力擁抱知識整體所持續引發的張力,讓人足以認識大自然最深的奧秘,使他有可能睜開精神的雙眼,看見--儘管只是一剎那--萬物的合一。戰士的活力和哲學家的愛,包含的正是在追求無限的智慧時,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意識。對布魯諾而言,重要的並不是去擁抱無限的智慧,而是願意追隨著智慧展開旅程的態度。熱愛智慧的哲學本質,就在於讓這份智慧之愛維持生命的能力。

許多學術理論最初來自於非實用性的研究,只是一個人想知道最終答案的執著,沒想到一時無用的研究結果,在百年後成為科學上的重要突破。如果一項科學成果從來沒有被世人重視,將來也不會成為改變世界的發明,那它還算是有用的嗎?既然知道一項研究可能無用,為什麼仍然抵擋不了人們對探詢答案的渴求?

愛,擾亂我們理智的判斷,讓情感與執著成為了主宰。但我們不會否認愛的必要性,沒有愛,人類的世界也就失去了探討有用與無用的意義。

Photo by Unsplash

有用的是知識,無用的是氣質


對於人類來說,真正的敵人並不是只管冒險、不顧後果的思想家,無論這個思想家是錯還是對;真正的敵人是想把人類的精神灌進同一具模子裡的人,他想讓精神無法振翅飛翔。

學習各種有用與無用的知識,都是讓人們更認識自我的管道,以及生而為人的價值,在思想中塑造出自己的獨特性,而不是眾人都被灌進同一個思想的模具中,喪失豐富的創造力與自我,變成工廠中一個個思想一致的罐頭。

當世界拋開「無用」,放棄精神層面的追求,人也會放棄自我實現。可怕的不是無用本身,而是被視為無用因此被抹滅。

熬製高湯後,作為湯底的大骨就會被捨去,難道會有廚師因為「大骨最終要被丟掉」而只用清水熬湯嗎?無用正是那一塊大骨,經過千百年淘洗出的人類文化,已經看不出最原始的模樣,但它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蘊,成為滋養後世重要的元素。

《無用之用》提出一個反思的可能,我們以為的無用,是真的無用嗎?還是我們放錯觀點,才會沒看見它的有用?我們對於有沒有用,經常受限於主流價值的評判,如果我們總是按照這些標準來抉擇,捨棄所有被貼上無用標籤的事物,那麼世界的多元性就大大縮減了。練習去看見各種事物的優點,是無用之學中很珍貴的包容。

學習無用的學問與興趣,不一定能換取金錢,但可以換取靈魂的滿足。

凡讀過的書,有用的會成為知識,沒用的會內化為氣質;而知識與氣質,兩者都是有用的。

有用與無用之間的相生,無法輕易二分,無論哪一個,都充滿了智慧。


喜歡《無用之用》可透過此博客來推薦連結購買,〈Practice‧N 閱讀練習誌〉的回饋金收益,全額投入公益捐款,請見頁首「Practice‧N-博客來策略聯盟公益計畫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