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-07-22

《選擇住在小房子》-小,卻剛剛好

Photo by 博客來

《選擇住在小房子》是本輕鬆的生活風格書,介紹  8 個日本家庭的小屋實境,展示許多飽含生活感的照片,翻起來像雜誌一樣舒心,短短一個上午就能讀完。

多數介紹極簡生活的書籍,教導的都是心法,這本書則是讓與你我一樣的平凡人,現身分享他們如何打造理想自家的模樣。

他們不是完全空無一物的超極簡家,書櫃裡會塞滿書籍與 CD,廚房擺上了繽紛鍋具,色調也不見得統一;但最重要的是,他們經過選擇與取捨,篩選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物,這是不管大宅小宅的居住者,都可以好好思考並執行的。

訪問的對象,最迷你的住家只有 9 坪,算是一間大套房,最大的也不到 20 坪,主要落在 14-18 實坪。這個數字大略符合台灣房市上推出的二房格局,如果想在生活方便的都會區買新房,以一個家庭能負擔的預算而言,兩房小屋幾乎是唯一選擇。

《選擇住在小房子》善用日式宅的榻榻米部室特色,客廳可以兼作餐廳與臥室,一間房具備多功能,不需要大量隔間;可惜台灣氣候條件不利舖設榻榻米,我們的生活習慣也需配合桌椅、床鋪,因此在空間運用的部分,無法如日式小宅般靈活,但對於小房子生活收納的觀點仍值得參考。


Photo by Unsplash

需要的物品都有,沒有不需要的東西


選擇小房子的共通點,第一個往往是最實際的考量:預算。

每個人追求的生活與負擔能力不同,不需要和人比較,只要忠於自己選擇的,不管大小房子都要過得開心。

如果錢是最重要的考量,那麼在家中囤積是絕對要避免的事情,囤積空間的成本,很可能遠遠高於囤積物本身。

小房子最大的缺點就是空間不足,一旦雜物多,便會壓縮到日常生活的環境,而且有了第一件隨意擺放的雜物之後,非常容易展開接二連三的堆積。最好的辦法是有入有出,只留下最精簡、必定會用到的物品,也就是「需要的物品都有,沒有不需要的東西」。

如此一來,原本空間不足的缺點,反而變成聰明消費的優點。

自從認識極簡之後,努力在日常中進行各種生活改造實驗,追求「惜物」與「需要」之間的平衡境界,每當認為自己清理到沒有東西可以再轉手時,又會對某件物品冒出「不需要」的念頭。

站在一個衝動購物的當下,想買認為自己「總有一天會用到」的物品時,我學會多問自己一個問題:「你有一天會死去,你要把床換成棺材先睡習慣點嗎?」

不會。

好的,既然現在還不需要,那可以不用急著現在買。

Photo by Unsplash

小房子的私領域議題


人才是住在房子裡面的主體,根據自己理想的生活來決定需要什麼、保留什麼、擁有什麼空間,是最根本的出發點。

書中介紹的小屋,不只有單身貴族或頂客族,甚至有一家五口居住在一起的。

五個人住在 16 坪小屋,應該很難想像吧?父母的看法是能和小孩一起生活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年,想盡可能珍惜全家在一起的時光。

想陪伴小孩的立意很美好,但身為一個重視隱私的人,這部分我還是比較認同要給家中成員獨立空間。特別是正在叛逆期的青少年,無論男女,都需要一個私密場所,學習面對荷爾蒙帶來的身體變化;而且,父母雖然多了父母的身分,難道不需要放下責任,偶爾經營夫妻之間的親密情感、講悄悄話嗎?

為了大房子背房貸而拚命工作,沒有時間陪伴小孩是一種極端;為了全家人一起相處,把家中打造成毫無個人空間的模樣,連睡覺都是全家大通鋪,對我而言又是太赤裸的另一種極端。
 
在台灣需要輪夜班的工作者非常多,如果家中成員各自有不同作息,缺少個人空間會嚴重影響彼此的生活品質。對他們一家人理想的居家條件,不見得適用所有人。因為是一家人,我覺得更要重視每個人回家之後能夠放鬆休息的時間,萬萬不能因為是家人而覺得互相忍讓、體諒一下就好。

這也許又是日本文化講究的群體、和諧與我重視個人主義價值觀的衝突了。

2020 的武漢肺炎,全球人類都為了防疫,配合政府與公司政策實行居家隔離、在家上班上課,小房子的擁擠在這種非常時期下,很容易引起家人間摩擦,如果沒有自己的房間能躲、又不能出門,零距離的衝突要如何平息下來?這也是小房子在這個疫情時代需要考量的缺點之一。

曾經也認為 16 坪的小房子一個人住剛剛好,但疫情後有了新想法。在預算足夠的情況下,偏好大一點的房子,25 坪、兩個房間,這樣狗狗即使不能出門跑跑,在家裡也還有能玩耍的空間,畢竟小房子只要擺上了家具,狗狗在地上能打滾的地方就又少了一些。

Photo by Unsplash


簡約而精緻的剛剛好


要在小房子中保留舒適的生活空間,物品量小於收納空間是先決條件。

很多人會認為家裡亂,是空間太小、收納不足的緣故,如果能換成大房子,東西都收進儲藏室或收納櫃,家裡自然就整齊了。

然而,從房子大小思考整齊程度很容易落入誤區。整齊是因為物品數量在家中可收納的範圍內,並且好好歸位,而不是因為房子大。善囤積的人,即使擁有了百坪豪宅,可能也堆滿整間東西,變成百坪儲藏室。

小房子屋主們都提倡「買自己真心喜歡的物品」,越喜歡便會提升使用的機會,讓物品發揮最大價值,即使只買一個,也不會覺得不夠用,更何況每天用自己喜歡的物品,自然令人心情愉悅!另一個優點是,減少了重複功能的雜物,省下打掃整理保養的時間。

降低物質需求,節流下來的時間與金錢,可以投入在體驗、興趣、知性的追求上,從物質世界的向外轉而開始內觀。

人類是情感本能的生物,追求內在滿足需要花費的金錢成本,其實比買實體物還高,但感知上的愉悅比買新物品更持久;小孩會記得的是與爸媽一起玩棒球的回憶,不只是爸媽買手套給我。

創造出來的回憶本身,比物品更加珍貴。


Photo by Unsplash


小房子帶來的學習


作者提供了訪問小房子家族後所學習到的六項啟示:

1. 學會分辨「需要」與「想要」,學會不被物質主宰的人生
2. 專注當下。丟掉過去、擁有現在,不囤積未來。
3. 簡單卻富足。空間小了,時間多了,心更寬廣了
4. 傾聽內心的聲音,學習找到自己喜歡的生活模式
5. 不抱怨的生活,找到小房子的優點、愛上小宅生活
6. 不比較的人生,住在負擔得起的房子

小房子不一定要進行極簡生活,但自然而然會融入極簡提倡的「剛剛好」。

書中選擇住在小房子的屋主們,一致認為這是當下對全家人最好的狀態。督促他們勤於打掃、減少衝動購買、重視家庭之間的連結,打造了更簡約理想的生活模式。

我們追求的並不是大房子或小房子,而是心目中夢想生活的模樣。

即使還沒擁有心中夢想的家,也可以透過日常生活小小的改造,讓此刻生活的實況更接近理想一點點。


喜歡《選擇住在小房子》可透過此博客來推薦連結購買,〈Practice‧N 閱讀練習誌〉的回饋金收益,全額投入公益捐款,請見頁首「Practice‧N-博客來策略聯盟公益計畫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