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-11-28

修行週記-物質世界

Photo by Visual Stories || Micheile on Unsplash

叩佛門之後,比從前更認真在審視自己的心念,包含物質與金錢觀。

以前有個特別慣性和誤區:學習佛=不流於世俗=淡泊名利=不在意身外之物。

其實中間那些等號未必有邏輯,還更容易造成自己心上的罣礙,目標應當放在紮實過自己的人生,盡量減少向人證明或表現的堅持,即使意氣用事,也要在可承擔的範圍內。

賺錢、存錢、花錢,若能像一潭活泉,有進有出、自然流動不乾涸,無論是大湖泊或小池塘,我覺得這樣就是富足了。物質富足的前提下,相對比較有餘裕去思考內在與心靈,我的心沒有堅韌到能當個安貧樂道的苦行僧,因此對於用物、用錢,還是要有基本規劃,確保這顆道心不會因生活匱乏而熄滅。

人人都有一個財富自由的夢想,我也是;我喜歡工作,我是中了樂透頭獎也會繼續去上班的人,但這跟追求財富自由不衝突,也跟修習佛法不衝突,凡人都需要吃飯喝水,就需要創造金錢物質。

從大學出外生活開始,曾經試圖記帳過非常多次,從沒有一次成功,無論是手寫筆記或 APP,當我花錢之前會思考目的,購物前會考慮買回家放哪裡、備品剩多少能用多久,記帳的意義突然很稀薄,畢竟記帳就是為了知道錢花去哪,然而我已經明確知道錢花去哪裡了,為什麼要記呢?

直到今年終於破解了記帳困難的慣性,我發現該做的不是事後逐筆記帳,而是先規劃預算,然後再對照實際花費,明明多一道「規劃預算」的步驟,這個多出來的舉動卻讓我今年成功執行記帳這件事。

一個月安排一次預算,規劃出儲蓄、投資、花費的比例,然後每週末整理一次當週花費紀錄,順便看股市收盤。每週一口氣花半小時檢視財庫,取代每次花錢時逐筆記帳,加上投資的方式不是追高殺低,一週看一次已足夠,總算在多年之後終於找到適合我的方法了呀!理財沒有通用方法,只有最適合自己的。

起初想到這個做法是因為有買房的計畫,不過因緣際會之下推遲了,我各方面的能力都還不足以承擔成家的責任,終究是太高估自己,所以回到繼續累積的原點。因緣合和四個字在人生路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,而最重要的前提還是要認識自己、認清自己,我確實還不夠好,不夠好也不是什麼大事,就要甘願低頭努力讓自己進步。

這世界發生的事情沒有什麼是外在的,都是自己的心魔,要能跟自己的恐懼對望,看進最深處,看破自己執著的假象。財源滾滾與紅塵滾滾裡面皆有佛,在金錢世界生活需要的智慧何其多?沒有錢時,把持住自己不要行差踏錯;錢夠用時,克制住自己不要怨天尤人,為什麼別人比我更多;錢多到滿出來時,如何能保持安心,不去恐懼別人跟我來往是不是為了我的錢。

幾年前看過一位冠軍球員的專訪,訪問誰已不復記憶,但他回答記者如何保持狀態,讓我印象很深刻:「要把上帝擺在球賽之前,上帝會祝福我;如果我只想著球賽而忘記上帝,那我就會打不好。」

那時還不明白箇中道理,只覺得這人信仰真虔誠;現在我完全懂了,把上帝擺在一切之前是什麼感受,此刻的我也做了一樣的事,在金錢之前、在工作之前、在生活之前,都有佛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