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-08-21

修行週記-如是

Photo by Joe Pearson on Unsplash


我看見自己創造了好多期待,以及相伴而來的苦,期待就是一種執著,極易傷人且自傷,怎會嚐了那麼久的苦頭才明白?

除了很深很深的懺悔,我不知道還能做什麼來彌補曾鑄下的錯誤與傷害;「總是想做什麼來變得更好」也是我的病根,當不知道能做什麼時,會陷入無盡糾結與憂鬱,我究竟是抱著什麼心態來為自己或他人的人生努力呢?

一直困在外境的追尋,看到表面的事,我沒有向內看進自己的心,我的心處於什麼狀態?

執著,都是執著。

看不清自己想要的,也看不清別人需要的,想錯、做錯、給錯,掏空自己後發現成果為零,就像個小孩一樣的鬧脾氣,為自己做不到、不知道還能做什麼而大哭,對世界一無所知而加倍心慌,玻璃般的自尊心也碎了一地,我高高的自尊背後是掩蓋起來的自卑心,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,該怎麼更好,才能值得被愛?

我追求什麼?期待什麼?緊抓的又都是什麼?

智慧不足時,這些問號後面都接不了答案,證實了我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,只是拚命去做,以為如此就會有成果,用無明的情緒處世待人而不自覺,觀心不夠清明。要學習看清楚呀!念佛讀經不一定會讓人變得更好、更洞察、更包容,現在的我還沒有做到,因為第一步的反省與內觀不夠透徹,更遑論要培養智慧。

為什麼會這樣看待自己呢?好或不好、優點或缺點,都是比較來的,那麼拿掉那些比較之後,我是什麼?我是誰?我抓著我,我被我束縛著,我為什麼要抓著「我」?

金剛經:「一切有為法。如夢幻泡影。如露亦如電。應作如是觀。」

「應作如是觀」,如此凝鍊的五個字,完全體現何謂無念無想。

看到三色豆,我就開始想到青豆的味道,它是便當菜、營養午餐定番,不討厭但是也不會喜歡,最好不要出現。但它就只是三色豆,我為什麼要有這麼多彎彎繞繞的心思?小小的三色豆都可以讓我起這麼多念頭,當對象換成人,真的是一發不可收拾。

喜歡這個人,因為他和善、體貼、有正義感、長得好看;討厭這個人,因為他自以為是、目中無人、自私、長得不得眼緣、說話不好聽。為什麼第一次見面的人,我們卻會開始在喜歡與不喜歡之間擺盪,貼上滿滿的標籤來分類?學歷高低、工作好不好、收入多不多,能代表這個人多少呢?

為什麼要用這麼多的形容詞來看人?我們是真的看到他有這些特質,還是先射箭後畫靶?總之我認為這個人不好,他做或不做什麼都是不好的,就像我家的小孩很乖很好,都是別人很壞才帶壞的!

不單單是看別人充滿評價,連看自己也充滿評價,然後為了自己或他人的評價而反駁、護航、證明,我才不是你說的那樣、你就是這樣的人……無窮無盡。其實看別人不順眼,常常是因為看自己同樣的缺點不順眼。

我也會呢,我有很嚴重的自我價值認同問題,無形中對身邊的人,會不自覺跟著拿出嚴厲標準和期待,但我做得到的不見得別人想做到啊!我怎麼能強迫人呢?被自我價值擊垮後,看見「如是」是多好的兩個字。

我是這樣的我,你是這樣的你,他是這樣的他;一碗白米飯就是一碗白米飯,不用預期它晶瑩剔透、顆粒飽滿、口感鬆軟,也不用懷疑它農藥殘留、重金屬汙染、破壞水土,它就是一碗白米飯。

我能不能這樣愛人?不把自己的缺陷包裹成期待投射在另一個人身上,暗自期待他是個溫柔體貼的人,我看他是他,我愛他是他,我對他作如是觀,不執著在他做不到的,也不執著在我不能為他做到的。不執著不代表不做,而是明白自己的條件與能力,做相應的努力,然後不要生氣、失望、氣餒,剝掉一切的情緒,就是這樣看見,就是這樣做。

每個人的修行之路不同,八萬四千法門只能自己走,我的道路不是唯一正確的,只是我個人的,因此也不應該要求他人按照我所思所想去執行,我的心量還有更大的空間展現寬厚與溫柔才是。

佛是這樣做的嗎?佛是這樣愛人的嗎?我每天都會問自己。

佛看見眾生的因緣,明白眾生的根器,我做或者不做,佛都一樣的觀照。

我總是跳入了辛苦而過度努力的陷阱,把耕耘必有收穫奉為圭臬,結果來一場颱風或一陣乾旱,我的心承受不住失敗,把自己付出的努力也一口氣推翻。真正有智慧的努力是心甘情願因而輕輕鬆鬆的,我知道精進這條路不容易,但是目標清晰,所以發自內心輕鬆自在的努力,不代表努力不需要付出心力與汗水的辛苦,而是心境上輕鬆愉快。

真正的菩薩是忙到腳不沾地卻甘之如飴、毫無怨言的。

怎麼讓這顆心如如不動,隨順因緣做該做的事,我還在學習,一層一層剝開後,發現我的確還不夠認識自己,還有好多功課要寫呢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