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3-17

呼吸之間

Photo by Patrick Hendry on Unsplash

生活匯集越來越多要素,能夠無所事事安靜下來反芻內心的時光格外珍貴,優先把那一份安靜留給手寫日記,於是使用鍵盤的自由書寫減少許多。

一部分也是因為功課增加,除了讀經之外,加以學習《易經》,又展開每日讀一篇《論語》撰寫感悟,工作與讀書都是腦力活,想釀出發自內心的語言,需要注入大量心血與時間,種種事務與煩惱之下,有時難免感到負荷。

身為容易焦慮與厭世的人,存活於世並不輕鬆,但人不能隨便消失自己,生物本能也沒那麼容易鼓起勇氣了斷,只是因為每天都剛好有醒來並且保持呼吸,自然一天活過一天。

確實努力在過日子,認真工作、認真玩興趣、認真喜歡身邊的人事物,畢竟還在呼吸,盡量讓自己的心保持專注做點什麼;人可以一邊厭世、一邊思索人生究竟意義為何、一邊又活得很充實。

迷亂的時候,提醒自己回歸呼吸之間,生命全繫於一口氣之上。一吸,因緣起;一吐,因緣滅。

煩惱一個問題許久,所謂「愛」是什麼樣的存在?在內心有強烈情感時,通常會很直觀認為這是愛的感覺,然而這份從感覺出發的愛是可信的嗎?如果感覺足以支撐一切,又為什麼諸多感情破裂的原因是走向日常生活的摩擦?

不過困擾我的並不是愛的感覺可信與否,身為感覺受器損壞的人類,愛與不愛對我更像是一種判斷,我所困擾的是,在無法感知愛的狀態下,基於判斷與約定,願意對一個人好、付出陪伴,可是沒有辦法給出一份發自內心愛的情感。如此算是愛嗎?與一個沒有心也無法愛的人在一起,這樣是幸福或殘忍呢?

我沒有答案,這樣的矛盾與無解讓我每天都掙扎,我願意承諾並盡力做到善待與陪伴,但離開是不是才能讓對方獲得長遠幸福的最大值呢?我不知道。

不知道的時候,仍然回來呼吸,呼吸之間安放了所有煩惱。煩惱雖在,身心卻不受影響,也能安穩自在。

厭世的人類可以活得很認真充實,沒有心、無法愛的人類,還是可以善待另一個人吧。

其實可以放下不去糾結自己有沒有愛,好好的付出愛。在舒服的範圍內去給予,自在接受另一個人給我的好,反正都是好的,愛與不愛的定義為何,似乎不用看得那樣沉重;如果對方最終還是想要一顆有愛的心,我能接受緣分聚散無常,如此甚好。

佛家說「放下」並非放棄,反而是很積極的,盡所能去做,結果如何都安然接受不執著。

好好呼吸,好好念佛。呼吸之間,放下煩惱,善待每一份因緣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