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-05-10

《原子習慣》-打造生活品質系統

Photo credit: 博客來

 《原子習慣》是 2019 年出版以來討論度很高的熱門書目,愈受歡迎的書目,就有愈多的讀者與回饋,書摘、心得、書評、說書……在眾多管道之中,我始終把奉讀原作視為根本,當然不外乎有很多心得或說書比原著更精采(也更省時),但直接啃一顆蘋果和喝蘋果汁、吃蘋果派,體驗上還是大不相同的。

瞭解作者如何思惟、探究自己的內心與實踐、觀察他人的想法,讓閱讀這件事有趣得很有層次。

習慣就像複利,經年累月的 1% 進步或退步,都能帶來巨大的滾雪球效應;有好的決心想要改變卻屢屢失敗,《原子習慣》可以提供好方法來幫助實踐,這篇閱讀心得想分享關於外在與內在習慣的一些反思。


Photo by Christian Rucinski on Unsplash


身分認同與行動互為表裡


習慣本身其實已經隱含著自我認同的行為結果,我是什麼樣的人,所以會把時間花在什麼事上。

一個愛運動的人會做什麼?→會有固定運動的習慣
一個愛閱讀的人會做什麼?→會看書、買書、逛書店、逛圖書館
一個愛家的人會做什麼?→會陪家人用餐、與家人共度時光

「想養成習慣」背後核心目的可能是「想成為那樣的人」,代表我們內心想要一個新認同,一個與現在不一樣的自己,所以透過表現出來的行為,去印證內心設想的形象;習慣是為了引導我們完成目標,而非把養成習慣本身當成目標的終點。

在我的習慣實踐路上,改變身分認同確實比單純設立目標更有驅動力,就像套用了「在其位、謀其職」的道理。自認是個愛狗的主人,所以會花時間陪伴毛孩,每天早起帶他散步、慎選飲食,比督促自己「要帶狗狗去散步」更有主動掌握生活的感覺,因為是用深層的出發點來有意識的選擇。

認同產生行為,行為也會反過來加深認同。

然而,在「想要」與「做到」間的鴻溝,經常難以跨越,《原子習慣》為我們解析的就是建構的歷程,在書中被稱作「系統」。

生活中處處都能聽到「系統」,特別是發生重大事件或嚴重瑕疵時,無論產官學界都會說要檢討改善系統,究竟系統這個聽起來好像很專業的詞是什麼?


Photo by Raquel Martínez on Unsplash


品質系統看原子習慣


有鑑於初步學過品質管理系統,簡單解說一下,系統就是管控所有標準流程(SOP)的大宇宙,一旦發現問題就對流程中的細節來進行改善與檢討。用淺顯的比喻來解釋:

系統像看一張成績單,看到數學 59 分不及格,於是調閱整學期的數學成績,發現哪幾個單元考得不好,對不及格去分析原因與風險。原因是觀念不懂、練習不夠?或者根本沒有出席課程?不及格的風險是導致重修或留級,高嚴重性!需要立即矯正。

為了避免學生留級,教師針對原因改善,例如增加課後輔導時數、補充參考書題庫練習、每堂課點名,然後再觀察下一次成績是否進步,若確實進步了,那就把這套解決問題的流程納入學期評鑑,未來碰上不及格的學生,依樣畫葫蘆來輔助學生提升成績。

系統是許多套 SOP 統合在一起,讓一間公司或一大專案能順利運行的架構;因為問題千變萬化,所以系統沒有所謂最好,準則之中要保有彈性,永遠都在最佳化的持續改善路上。我們可以由上而下,從系統出發,經由流程設計每日查核來降低出錯風險,也可以反過來,透過做好每日查核,避免流程中的小缺失最終引發大問題。

回到原子習慣上,每天進行的小習慣本體,就是查核點;如何打造觸發習慣的流程,就是連接「查核」到「系統」的路徑;系統就是最終我們的生活模式,涵蓋了個人認同、環境、以及行為綜合體。

每天跑步 3km ←→ 每天起床後穿上球鞋,到小學操場慢跑 ←→  健康/跑步的人
(查核/習慣)     (流程/環境)            (系統/身分認同)


Photo by Lala Azizli on Unsplash



從習慣改變到習氣改正


人會尋求改變,不外乎是對現狀不滿,或者是滿意中還想有所進步,所以才有《原子習慣》的蔚為風潮。

養成習慣除了方法之外,檢視自己的心念與認同仍然是最根本的一環,行為與反省必須並進,品質系統中的查核可以代換為原子習慣中的複查,有人喜歡在日曆上打勾、製作 habit tracker 表單,都可以視為定期反省的基礎環節:是否有做到?為什麼沒有做到?

我認為養成好習慣比起排除壞習慣容易很多。好習慣總是有個明確的目標導向,但壞習慣要怎麼在慣性冒出頭前提醒自己?特別是人格特質面的習慣,通常源於家庭環境與成長歷程;習慣發號施令、習慣道歉、習慣自責、習慣依賴、習慣自卑……大部分時候我們會說這是「個性」,而不會往「習慣」的方向來思考,但習慣與性格都是身分認同的展現,放在一起檢視或許會有新出路。

在佛法的術語中有「習氣」一詞,習氣指的是一種慣性,我們毫無所覺的狀態下會自然做出的行為,不知為何而做、不知為何想做、甚至可能做了還無所察覺,這就是一種自己沒發現的壞習慣,源於過去累世累劫造作的業。

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難以根除的習氣,如同菸癮一樣,明知不好、不該深陷其中,卻抗拒不了再點一根的誘惑,書中提到原子習慣能幫助戒除菸癮,那麼習氣能否也像習慣一樣來改正?讀了這麼多生產力與習慣的書,我能不能善用它們來改變更深層的自己?

結論是:很難,但真的可以。

基本上意識到自己的性格壞習慣不對,差不多已完成了 60%,剩下 40% 要靠其他方法來努力,改變性格上的習氣與養成新行為習慣的迴路不太相同,習慣系統的四步驟(提示→渴求→反應→獎勵)在此不完全適用,更重要的是「覺察」與「反省」。

正面對決的壞習慣魔王是我很拙於言辭,不但如此還會因人廢言、因事廢人,一項項都是傲慢又自以為是的壞習慣。這麼壞的我,想學習好好說話、尊重人、不用偏見待人,得從什麼開始跨出第一步?

首先,從聽人說話開始。面對那些以往不想打交道的人,好好聽下去他們說的話,最初很容易沉不住氣,冒出各種反駁的衝動,但是要咬緊牙根、壓下開口的念頭,那不是我的念頭,而是壞習慣在作祟;等到練就能好好聽完別人說話而內心毫無情緒波動,不用再緊緊咬住牙齒,我才能進入下一步去思考,為什麼他們想的和我不同?我是對的嗎?我真的是對的嗎?

直到有一天,居然把不順眼的人,看順眼了,並且能好好地說話。


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



反省與實作是最佳解


無論心情好壞,都能堅持應該做的事情,風雨無阻,目光牢牢鎖定最終的人生目標,這就是自律。

想成為運動的人、想成為閱讀的人、想成為愛狗狗的主人,最深遠的目標,我想成為一個懂愛的人,因此我的系統中還有內在面反省的 SOP,未臻完美,而是始終行駛在更好的路上。

我總是很警醒自己對親近的人,是否養成了輕慢的習慣。有沒有對他人的關心與體諒嫌煩?有沒有忽略對別人的問候?有沒有好好表達感謝與讚美?有沒有把別人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?有沒有去愛而不是只享受被愛?

而無論心情晴雨,都能好好對待身邊的人,不遷怒、不亂發脾氣,保持尊重與體諒的好習慣,帶有情感的自律,是愛,也是原子習慣的另一種展現。

改變的決心可以一念達成,改變的事實依然得靠時間累積,而反省與實作,是習慣路徑的最佳解。


喜歡《原子習慣可透過此博客來推薦連結購買,〈Practice‧N 閱讀練習誌〉的回饋金收益,全額投入公益捐款,請見頁首「Practice‧N-博客來策略聯盟公益計畫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