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-09-03

《每天最重要的 2 小時》-暫停的藝術

 

Photo credit: 博客來

《每天最重要的 2 小時》提出的 2 小時,並非線性時間中的固定 2 小時,而是指每天生產力最高的一段時間。

近期感興趣的工具書主題是習慣培養、時間與生產力,所有的相關書籍,除了指導方法外,也都強調順應生理系統的重要性,把身體健康優先照顧好,是事半功倍的重要根基。

書中共介紹了五大核心:
  1. 辨識每個決定點
  2. 管理心智能量
  3. 停止對抗分心
  4. 妥善利用身心關聯性
  5. 打造對自己有益的工作環境

最重要也貫穿全書的,應當是第一項「決定點」,只要善用決定點思考下一步行動,就可以把自己從瞎忙拉回正軌。



Photo by Brad Barmore on Unsplash



意志力的極限


很多時候我們認為時間寶貴,連五分鐘也要牢牢把握,應該塞滿這三百秒的時間來衝刺,但馬不停蹄的前進,有沒有可能只是繞圈瞎忙一場?耗盡一整天的精神體力,卻沒有完成應該做的事。

決定點簡單而言就是「排程」的概念,每當完成一件事或被打斷之後,暫停下來,不要馬上回復到原本的工作狀態,先花五分鐘思考接下來要做什麼,是選擇著手臨時插隊的事、原本在進行的工作、清單上其他的已預定排程?

輕輕踩一下煞車,重整心情以及要前進的方向,清醒知道自己每一個動作與想法,即使決定接下來的時段要休息,也要清楚確知自己畫下了休止符,讓頭腦安靜下來,不要分心想著沒回完的信件。

研讀生產力主題的書,比起如何更有效率工作,我更重視怎麼樣有效休息,不是有效率的快速充電,而是有效果的充分休息。

《每天最重要的 2 小時》道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,我們都知道事情可以分輕重緩急,時間四象限的「緊急x重要」是人人熟知的概念,但當時間被各種緊急事項占滿,我們基於責任感或人情壓力,不得不完成那些「緊急卻不重要」的工作時,只能壓縮所有「重要x不緊急」的事,像是睡眠充足、均衡飲食、運動……因為它們無法立即見效、沒有強制期限,少了急迫性的推動,自然而然順序被延後。

然而,所謂「重要而不緊急」的事,很多時候才是構成我們生活風格的一部分。

雖然研究尚無定論,但許多研究人員指出,任何種類的自我控制,像是早餐抗拒吃糕點、強忍淚水、打不還手或罵不還口等,全都仰賴大腦的幾個區域,例如正中前額葉皮層(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)和前扣帶迴皮層的背區。 
在完成一件運用自制力的事情之後,在處理另一件需要運用自制力的事情時,這些大腦區域的效能就會降低。就像體能運動一樣,在跑完步後,你已經滿足了運動的需求,也就不再那麼想要再跑一段了。

大腦精細的程度令人驚訝,從早上睜開眼的那一刻起,每個選擇都是對意志力的消耗,搭什麼衣服、吃什麼早餐、忍住下午茶的誘惑,都是讓大腦 HP 不斷損血的過程。

我們知道照顧健康很重要、持之以恆培養興趣很重要、不斷學習精進腦袋也很重要,可是此刻所剩無幾的意志力已投降,腦袋與身體只想賴在床上發發呆、滑手機。


Photo by Simon Rae on Unsplash


正面情緒餵養身體與心靈


正面心情可以幫助我們更輕鬆看待事物,而喜悅不需要向外求,我們可以「主動」影響自己的情緒,來恢復一點能量。

製造正面情緒並不抽象,甚至充滿科學根據,書中提供了ㄧ些實際的建議:

  1. 緩慢地進行幾次深呼吸 
  2. 設法讓自己開懷大笑 
  3. 小睡十分鐘

正面情緒並不單指期待、高興、開懷大笑、能夠平靜接納也是很重要的一環。

「正念」是近年來很熱門的腦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研究,最簡單的方法是透過專注呼吸,覺察自己當下的狀態,對腦袋冒出的念頭不加以批判、只是接納,看著念頭升起、再看著念頭淡出。

正念練習不需有宗教基礎,只需要「專心」,專心咀嚼一口米飯,細細感受飯粒在口中化開的香氣與甜味,也是正念的方法。

我很喜歡正念,對初接觸正念的人而言,它伴隨而來的優點與缺點通常是同一件事:花時間。

花時間讓自己獲得有品質而清醒的休息,是好的;另一方面,花時間無所事事只為了休息,是容易資訊焦慮的現代人最難跨越的障礙,讓人產生浪費時間的罪惡感。

如同本書開宗明義點出的,我們想把握眼前的五分鐘,認為把五分鐘花在工作上的效益遠大於思考優先順序,殊不知善用五分鐘的暫停,說不定能輕鬆槓桿出更有效能的兩小時。

正念與暫停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,休息,當然也是。

確保每天有一段私人寧靜時光,很適合像我一樣需要用獨處來充電的內向性格,也因為知道已排定休息時間,在進行需要專注的事務時,不會想偷時間拖延,形成專注、休息各有節奏的正向循環。


Photo by Neil Soni on Unsplash


分心,是人類天性


我們的注意力系統天生是用來掃描與偵查事物的,包括對意外出現的事物做出反應、跟上周遭的變化、尋找新目標等;換句話說,它天生就是要去注意分心事物的。人類大腦的天生結構,不會對相同事物持續漫無止境地感到興奮,因此毫不動搖地保持專注,反而是完全不自然的。

依演化的角度而言,現代的生活型態似乎違反人類本能,與其極力對抗「想專心」的念頭,不如創造一個可以無痛順應的共存方式。「對抗」本身也是意志力大敵,意志力是我們可愛的寵物,要順毛摸摸,不要只給嚴厲懲罰。

書中推薦的方法很簡單:減少噪音,關掉 3C 產品各式通知,最好直接關機,眼不見為淨。不要看到,腦袋便不會有所連結,即使只有短短 20-25 分鐘的安靜時光能做事,也已經完成一顆有品質的番茄鐘!

但還是分心的時候,該怎麼辦呢?

我選擇的方式是把分心當作一個「決定點」,重新定位下一步行動,千萬不要花時間懊惱或譴責自己薄弱的意志力,因為我們的大腦天性就是貪鮮又愛玩的狗狗,看到球就不由自主追上去,我們不會對日昇日落的自然現象生氣,那也不要對天生浮動的注意力生氣。

和正念一樣,發現自己念頭來了,不跟它走、不對它生氣,看到它、知道它、讓它自然離開。


Photo by Lennon Cheng on Unsplash


暫停的藝術


進行馬拉松時,不停地跑只會體力衰竭,適當時機停下腳步補充水分與食物很重要;日常生活的身心靈也是如此。

與其管理時間,更重要的是分配「意志力」與「體力」。

將「決定點」、「休息」與「重要而不緊急」三大要素納入每天的時間規劃,生活中有辛勤工作、有熱愛的興趣與情感連結、有充分休息,心靈渴望被滿足後,也會更有信心面對挑戰,迎接一天中的最高生產力。


喜歡《每天最重要的 2 小時》可透過此博客來推薦連結購買,〈Practice‧N 閱讀練習誌〉的回饋金收益,全額投入公益捐款,請見頁首「Practice‧N-博客來策略聯盟公益計畫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