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-03-26

【修行週記】界線

Photo by Nadine Shaabana on Unsplash


三月初迎來了睽違九個月的佛學講堂,久未見到的師父與師兄師姐們,能再見面都是多難得的緣分,九個月說長不長,但也聽聞有同學就在這期間辭世了,然後戰爭開打了,然後誰退休了、誰的小孩結婚了、誰抱孫了……

「你最近過得怎麼樣?」

簡簡單單一句問候,人人都掛在嘴邊,大多數我也回答得很無心:很好啊、還好、不太好。這又是怎麼樣的「好」或「不好」?再細問下去,我有把握能回答到真正的核心嗎?如果說我賺錢了,很好;賠錢了,不好。但明明曾經有大賺過,現在只是小賠,也不好嗎?我們為什麼一直期待著人生只有「好」呢?當期待好的時候,不好也一定相伴而生,明知道順逆並行,甚至逆增上緣,碰上逆境依舊打得我們咪咪貓貓,心不平靜。

近幾個月工作強度高,難免影響睡眠品質和睡眠時數,身心多少不平衡,升起濃濃的疲倦感,一顆不能止息的心操縱著我,有時焦慮、有時暴躁、有時為了捍衛立場而對別人踩的很硬,在工作中如何保持知見、智慧、慈悲,暫且還無法學會兼顧。

今天反省完為什麼跟人吵架,明天對方打過來還是又咬回去,為了做我認為正確的事所以氣勢洶洶;然而,我真的是對的嗎?別人打來就反擊是好的嗎?牽扯到商業行為或利益、立場時,這些對錯我還沒有能力超脫,只能依著現實社會的判定而為,身處社會中,需要因應生存環境,當同事笑說「這是商場你怎麼會講慈悲心,那是對自己殘忍」,我還是想再思考,有沒有能換個角度善用智慧與慈悲的方法,慈悲未必是單純忍讓退後,該狠心堅持正確的時候狠下心,避免後患,以長遠而言算不算慈悲?

以前我絕對是不與人起衝突的,寧可忍到退無可退自己離開,不過這其實是逃避成分居多,我害怕失控的場面,不想面對自己軟弱無能被壓著打的感覺。現在能勇敢和人吵架的我,比過去更清晰有智慧。奇妙的是,當我把吵架視為工具,判斷這時候需要論理到底,就能夠踩穩底線,而且一點都沒有生氣的感覺,無論多激烈的爭執,結束後也不需要平復情緒,因為清楚自己的目的,過程中更不會衝動口不擇言,而是要努力論理說服對方。算是理智吵架的訣竅嗎?

這是我人生全新的體驗,逃避衝突,來到能夠面對衝突,更進步的智慧應該是從根本性去預防衝突吧!三十年磨這顆心好不容易磨出了一點心得,下一步也就這樣勤勤懇懇地走,不管我的根性是漸修或頓悟,還沒悟之前都是修。

好想知道開悟的智者會怎麼處理工作場域的衝突,人世間的修行大不易。

回到最初的問題:「你最近過得怎麼樣?」

「一天比一天清楚。」

師父一開口就像公案,醍醐灌頂,好或不好都只是心隨境轉,境時時刻刻都在變化,唯有「清楚」才是看進本心的路徑,清楚二字日日印在我心中,不清楚的時候就開始自問為什麼不清楚,起煩惱的原因也是不清楚,不如說我一切遇到的問題與煩惱都是緣於心不夠清楚,若我清清楚楚看見自己的心,好好做出每一件事對應的判斷,那又為何要煩惱?

長此以往所煩惱的,除了工作之外,便是人際界線的問題,隨著認識自己越來越深,也更明白哪些是不喜歡被探問的隱私,同理我也不會去關注他人這些問題,守著己所不欲、勿施於人的尊重與界線,但盲點在於人際關係有時得透過這種互動來深化,我還在練習拿捏關卿底事與分享生活的界線;大部分時候我的目光會直視自己前進的路,不習慣管別人在做什麼、想什麼,不得不說這是禪宗對我脾性的地方,如果對師父抱怨人際問題,師父總會說:「他不理你、他討厭你、他口出惡言,關你什麼事?你為什麼要管他?你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就好了。」

我多數時候是貫徹如此作法,以至於有時顯得無情又自我中心,少了人性;偏偏面對最親近的人,又會反過來像個控制狂一樣,什麼都想問、什麼都想知道。中間的平衡點好難,怎麼樣給出適度溫暖的關心、又不過於侵略,這個剛剛好的界線因人而異,沒有統一標準,我還在學,只能期待這門功夫也能一天比一天清楚。

最近工作用力過猛,假日還是要沉澱一下,補上一些修行的日課,心中有佛,提醒我作為人活於世要低頭,低頭看清自己當下的腳步、記得反省走過的每一步,低頭表達對天地的敬意與感謝,低頭保持謙遜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