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客來《深度學習力》 |
在圖書館架上看到《深度學習力》,是之前讀過的《深度工作力》作者卡爾‧紐波特的著作,端看書名以為是談如何自我學習、進修,沒有細讀簡介就先搬回家,翻開才發現主要讀者群應是鎖定大學生,而非已出社會的人呀! XD
書名可能是基於行銷需求,想要呼應《深度工作力》而取,原文《HOW TO WIN AT COLLEGE》的書名,翻成《深度學習力》和內容反變得文不對題,略可惜。
脫離大學好一段時間了,如果再讀一次大學,想把握什麼?作為一個社會人,的確路途中碰上些「希望早幾年懂的事」,不過人生嘛~向 18 歲的少年們如此建議未必會被採用,我們都年輕過,知道年紀小對世界還抱持幻想時,是聽不進這些條條框框的,非要滾一滾跌一跌,才會品出醍醐味;即使是如今的我,去聽 40、50、60 前輩們的建言,不見得會全盤接收,這就是少年人。
書中列出了 75 項建議,不可能全部做到,但挑些自己認同的來實行,對大學生活一定有幫助,即使離開了校園也可以繼續遵循。
Photo by Content Pixie on Unsplash |
有計畫-RULE 02 建立週日儀式
大學基本上就是全自主學習,不只課堂上的自主,如果是外宿大學生,更包含生活上的獨立,要打理飲食起居、財務,嘗到自由滋味很容易變成脫韁野馬。
健康是一輩子的課題,吃健康的食物、養成運動習慣、睡飽睡好、節制菸酒,無論幾歲都適用。確認自己最舒服、身心狀態都最好的作息模式,週間維持正常作息,而週末可以跟朋友放肆的玩通宵無妨。
對此,「RULE 02 建立週日儀式」是很實用的建議,每週要保留一個固定時段來安排行程,以週為單位,計畫好讀書與課餘時間,準備考試、寫報告、小組討論、專題研究,社課、成果發表,打工,申請雙主修、研究計畫或出國交換,然後還要擠出時間跟心儀對象約會,聽起來就是一群地表最忙碌的大學生們,一天 24 小時不睡覺都不夠用啊。
行程愈滿,愈要留下規劃時間,排定優先順序,分配得好可以讓人自我感覺良好,一切游刃有餘,每一天快樂而充實。
我是手寫的信徒,至今都還喜歡使用實體手帳本來做這件事。
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|
追學問-RULE 56 照顧你的學業,但無視你的 GPA
自覺大學時不算很認真在讀系上的課,跟高中相比絕對是天差地遠,我花更多時間追求感興趣的東西,過於無視 GPA 以至於曾被當過一門必修課;但大致上不蹺課,大學四年蹺課的經驗應該只有 2 次。
如果重來我會希望自己更認真一點,再多讀個雙主修或輔修,追求學問之餘,還是要用對方法應付考試,不能這麼挑食只學自己想要的。
「RULE 17 修藝術史與天文學」這點很棒,我這兩門課都沒有學,但跑去選修了哲學概論和哲學史,哲學的滋養就和卡爾建議的藝術史與天文學一樣,日後很多讀書的架構都是從哲學中延伸的邏輯而來,影響相當深遠。
照顧學業的方法很多,每天念一點書、好好寫報告,提早準備期中期末考;如果可以,事前研究每堂課教授選擇什麼評量方式,除了必修沒得挑之外,其他通識或選修盡量選合乎自己心意的。
作為一個很文的文組,什麼不會、最會賺筆墨分,我不愛死板的考試,中學已經花了六年在跟單一的「正確答案」奮鬥,大學不想再死記硬背;我更喜歡寫報告或申論,申論的優點是教授通常會先公布題目,甚至開放帶大抄入場,等於跟寫報告無異。準備過程對我有真正在「研究學問」的成就感。
因為出發點是抱持著研究學問的精神,不是應付一場期末考,所以在這種要大量閱讀資料、撰寫的課程,我會紮紮實實去讀過 paper、好好思辨,花很多時間去寫報告。教授對大學生產出的報告要求不像研究生標準那麼高,而且考卷和報告經常是助教在改,通常不會太嚴格。
事隔多年,能回想起來最深刻的學問,都是大量閱讀消化吸收後,寫成一份份報告或申論的課堂。
每個人讀大學的動機與目標不同,如果考慮的是追學分、GPA 亮眼,方便申請研究所或出國深造,要盡可能壓縮每一堂課花費的時間來衝高分,我的選擇便不適用;因為很清楚自己不會讀研究所或留學,大學可能是人生中最後一次盡情追求學問的機會,所以挑了比較偏門的方法用功。
作者是美國人,這本書不會特別提到「學英文」,若讓我建議,我會把學英文加進來。英文是許多工作的語言門檻,看在錢錢的份上很值得一學;而且英文仍然穩坐主流的強勢語言,以英文為底的資料庫還是比各種語言充足,可以直接閱讀原文吸收第一手新知。
如果還有額外時間和精力,或者就是不喜歡英文,那麼去多學其他外語亦可,不同語言的思維邏輯不同,感受到的視野和思考模式也會更寬闊,再者出國玩的時候可以多用一種語言和人溝通,親身感受是無與倫比的。
Photo by Aaron Burden on Unsplash |
寫起來-RULE 27 課堂外也要寫作
工作後會發現,不管什麼職業,最後都免不了要與人溝通,無論口語或書面。這時候寫作能力極為重要,要如何讓別人明白你需要什麼,文字就是一切基礎。
課堂上的報告撰寫,社團活動企劃、廣告宣傳;實習或工作履歷自傳;申請研究所動機、研究計畫……人類工作場合需要用到寫作技巧的地方太多,磨寫作與表達能力格外重要,出來社會走跳,都是透過談吐來建構對這個人的了解,思想要能凝煉成語言文字表達,需要大量練習。
我一直保持寫日記的習慣,即使不是有深度的日常記事,常動筆對寫作幫助仍然很大,曾經鼓起勇氣去投文學獎還有網站徵稿,如今回憶起來很好玩。我不求勝過所有人,但勝在「持續寫」,會寫東西的好處不是只有學業順利、工作溝通,還讓我們更了解自己。
寫作等同把腦中的邏輯具象化,寫出來的東西是一個人思想的結構,若我們不夠了解主題、不夠了解自己懂了沒,必然難以寫出讓另一個人理解的文字。
寫作連結的是「思考」,思考前得先大量閱讀、吸收資訊,才有能夠反芻、轉化的內容,做到最後輸出文字的步驟。
很會寫的人不見得很會口語表達,但把自己寫出的內容當講稿一千次一萬次的練習,即使口才或臨場反應不夠精妙,說出來的話也有基本內涵。
Photo by name_ gravity on Unsplash |
想要什麼生活?-RULE 75 別留下任何遺憾
最重要的是,思考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?想成為什麼樣的人?以初衷來決定大學四年的模樣,目標夠清晰的時候,中間再進行拆解來步步完成。
我的大學生活很幸福,想求學問、想玩興趣、想做社會服務,所以好好上課讀書、熱愛寫報告,去學吉他、多多運動,在醫院服務學習、去打工賺錢,想做的都做了,原先沒想到要做的事,也做了不少,不枉少年。
最寶貴的是,大學養成的習慣與興趣,至今維持著大半沒有消散。
每個階段追求的目標不同,不變的是,只要有機會,就為自己喜歡的生活去努力嘗試。
行有餘力,為別人的生活去付出努力,能夠讀書、能夠上大學,是因為我擁有比別人更厚實的基底與資源,能分享自己的什麼?能把自己擁有的再給些什麼?大學時還有點懵懂,如今比當時更清楚,什麼是貴人,什麼是社會責任,什麼是心甘情願付出。
這是下半輩子的目標,離開校園依然要繼續學習不停歇。
-
喜歡《深度學習力》可透過此博客來推薦連結購買,〈Practice‧N 閱讀練習誌〉的回饋金收益,全額投入公益捐款,請見頁首「Practice‧N-博客來策略聯盟公益計畫」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